敦煌莫高窟故事?

lanxueren 名人背景 7 0

敦煌莫高窟故事?

莫高窟又名“千佛洞”,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,大泉沟河床西岸,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,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。前秦符坚建元二年(公元366年)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。

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,状有千佛,于是萌发开凿之心。后历建不断,遂成佛门圣地。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,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,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。

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。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,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、影塑、壁塑,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,把塑、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。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“世界艺术宝库”。

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、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。窟形建制分为禅窟、殿堂窟、塔庙窟、穹隆顶窟、影窟等多种形制。

彩塑分圆塑、浮塑、影塑、善业塑等。壁画类别分尊像画、经变画、故事画、佛教史迹画、建筑画、山水画、供养画、动物画、装饰画等不同内容。

系统反映了十六国、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西夏、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,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。

自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,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,“敦煌学”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,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。

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。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,由日本捐资。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,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,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。

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,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、二弟子、二菩萨。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。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。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。

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。中部壁画除千佛外,主要画佛传故事、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。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、舍身饲虎、九色鹿舍己救人等。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。

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,组像同前。唐出现一佛、二弟子、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。塑像亦由早期的“瘦骨清秀”造型,重返“丰硕壮实”之貌。

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。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,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。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,其规模极为宏伟,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。

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,宋代起步入衰退。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、彩塑、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。它是我国、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

关于敦煌莫高窟故事?

(一)敦煌莫高窟的由来

公元366年,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来了一位瘸腿和尚,法号乐尊。

乐尊和尚拄着个拐杖四处转悠,忽见鸣沙山东麓的断崖闪烁着一片耀眼的金光,定睛细看,山上竟然浮现出万佛的身影。

他扔掉拐杖,扑倒在地,流泪满面地磕了几个响头,顿悟了神的意图。

万佛们选择在这座山上冲着一个凡人显形,绝对不是偶然,就像释迦牟尼把印度作为宣教的起点,也绝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。

众所周知,天界不立文字,神仙用不着苦学诗歌与绘画,更不必提雕塑与建筑,想住什么宅子,心里念头一动,面前马上就有了。

对神仙来说,悟性高于一切。

佛祖乃悟性最高之神,向来说话简洁,讨厌啰里啰嗦,他与诸神的交流一般不超过五句,每句不超过十个字。一个眼神即心领神会。

佛祖释迦牟尼对凡人做了一番考察,觉得印度人比较合他的心意。印度人多为文盲,但悟性较高,苦行者众,于是佛祖决定投胎为乔达摩·悉达多王子,要先去教化印度人。

佛祖很快发现,人类比他想象得要冥顽得多。最可怕的,人类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东西,一概认为是妖言惑众,不仅恶意诋毁,且恨不能置于死地而后快。

后来的耶稣也充分领教了人类的这个特性,告别人类世界的时候,那叫一个心痛啊!

释迦牟尼个性谨慎,鼓足了勇气才把自己的悟道悄悄告诉身边的弟子。好在印度人不比欧洲人,悟性明显高出几个档次,竟都信了他。队伍神速壮大,佛祖深感欣慰。

几十年后,诲人不倦的佛祖决定提前退休,告诉弟子们他要涅槃了。

弟子们如同末日降临,个个哭得满地打滚,有的甚至拔出小刀,要割耳朵剖肚子,希望佛祖回心转意。佛祖对他们的悟性深表忧虑。

释迦牟尼换了个最舒服的躺姿,脑袋枕在手掌里,眼睛半睁半闭,对弟子们叹道,“我来到世上就是彰显真理的。你们听我的话,我就永远活着,你们不听我的,我活再久也是白搭。”显然,佛祖有些厌倦自己的唠叨了。

事实证明,印度人的悟性离佛祖的期望值仍有相当的距离,且一代不如一代。佛祖走后,佛教在印度迅速走向衰落。

极乐世界里的佛祖因此闭门思过,总结教训。

首先,面对面、点对点的教学方式效率太低,虽培养了十位高徒,但教学水平不如神意,导致门徒素质一届不如一届,窝里斗现象越来越不像话了。

凡间佛界的一幕幕闹剧让佛祖认识到,他应当把自己的言论记录下来,智商低的弟子们就不至于误解自己,也方便将真理一代代传承下去。

这么一想,释迦牟尼甚是

莫高窟的故事?

公元366年,乐尊佐和尚西游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。四处皆是沙石,时间已是黄昏,饮食和住宿都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。太阳渐渐落下了山,虔诚的乐尊佐和尚正在地头赶路,蓦然间他抬头一看,眼前出现了奇景,只见对面的鸣沙山一片金光,四射的光芒中仿佛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。

乐尊佐和尚被这圣景深深的震撼了,他想这是佛祖对他的提示。于是,他停了下来,用尽个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闪现之地开凿佛窟。这就是莫高窟的开始。莫高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,也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、内容最丰富的一座。

洞窟分为南北两区,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,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,有487个洞窟,均有壁画或塑像。

莫高窟的历史变化相关故事?

莫高窟源于一场幻境。据传前秦的乐樽和尚经过此地,突然望见东面的三危山上金光万丈,“状有千佛”,于是便开凿了第一个窟。接着是宕泉河、榆林河、党河、古疏勒河畔的莫高窟、榆林窟、东西千佛洞、五个庙石窟……敦煌石窟群便由此诞生。

在最初的几个世纪里,中原正值大动乱和分裂时期。佛教东传路上中华文明桥头堡的敦煌,因偏居一隅而迎来了繁荣,从南亚、西域流传来的菩萨形象留在了石窟中。

7世纪大唐帝国强盛,国力远达葱岭以西。敦煌迎来了一批批戍边者、商人、使团、诗人、手工艺者…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险途需要佛陀的护佑,更多的石窟被开凿,“龛龛而每燃银灯,光明彻于空界;窟窟而每焚宝馥,香气遍于天衢”。

安史之乱后大唐西域被“凿空”,敦煌落入吐蕃手中。好在吐蕃和之后的归义军、沙州回鹘、西夏、元等政权或是崇信佛教,或是比较包容。之后,莫高窟虽仍有新的开窟造像,但衰颓之势已不可避免。

明朝收缩至嘉峪关,瓜、沙二州被彻底废弃。不过两个世纪的黄沙掩埋也许是一种幸运,没有人力破坏等干扰,干燥的环境中,佛国世界在此沉寂,只待新生。只可惜重回中国版图之时,佛教信仰的高潮已然落幕,国运的衰落更让莫高窟承受了不应有的破坏和损失。

劫难和涅槃

被左宗棠击溃后西逃的白彦虎回族武装、俄国十月革命后流亡至此的白俄军、驻扎此处的“青马”军阀部队,都对莫高窟造成了粗暴的破坏。

光绪年间,藏经洞和洞内5万余卷敦煌遗书的意外发现,上万件敦煌遗书被贩卖给法、日、俄、美等国的探险者,其中既有尽数挑走遗书精品、并让敦煌学蜚声海外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,也有来晚了没有遗书可抢、从而用胶水撕走不少壁画的美国人华尔纳。

莫高窟的现代故事?

公元935年,敦煌的塑匠都料赵僧子家的田地灌溉水渠破损漏水,必须要去修补好,否则是要被官府责罚的,但一时缺乏修治的工具材料,无地方觅,只好把年幼的儿子质典给亲家翁,六年为限,到期后才能赎回,典质期间实则形同奴婢。这是敦煌藏经洞的一份文书《塑匠都料赵僧子典儿契》的内容。

都料在敦煌的工匠队伍里是最高级别的统领,许多都料都是官府任命的,但赵僧子没有被官府授予头衔,他从塑匠出身,一步一步走向都料这个位置则完全是凭借过人的能力了,按说也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,但我们从字面上看到更多的则是捉襟见肘的窘境,事实上,无论是低级工匠还是高级工匠,大都贫穷,只能勉强维持温饱。敦煌文书《宴设司状》中记录了工匠们的饮食,如:

泥匠二人,早上馎饦,午时各胡饼两枚,供七日,食断。

又铁匠十人,早上馎饦,午时各胡饼两枚,供一日,食断。不包晚饭的。

赵僧子典儿虽是个例,但可看为中国古代工匠的缩影,无论我们今天来看他们的作品多么厉害,但那时候大都地位低下,劳筋苦骨,终生籍籍无名是常态。

塑匠都料赵僧子典儿契,巴黎国家图书馆藏。

哪个故事的原型出自莫高窟?

“莫高窟霸乐乐大王”为原型创作的奇幻文学作品《敦煌灵犬》,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、敦煌研究院研究员、“中国好书”作者顾春芳推出。“敦煌的女儿”樊锦诗担任了该书名誉顾问并写下寄语,该书也获得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,著名科学家、“中国好书”作者苗德岁等专家的鼎力推荐。

敦煌莫高窟四个传说?

敦煌莫高窟的传说:

1.

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,公元366年,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,此时,太阳西下,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,他举目观看,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,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,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,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动了,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,此地是佛祖的圣地。

2.

于是乐尊顶礼膜拜,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,便请来工匠,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。此后,佛门弟子、达宫贵人、商贾百姓,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,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朝拜者络绎不绝,香火不断,经久不衰。

常淑红守护莫高窟的故事?

关于这个问题,常淑红是一位中国女性导游,她以守护莫高窟而闻名。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,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。莫高窟中有数千个洞窟,内部壁画和雕塑丰富多样,反映了数百年来的佛教艺术发展。

常淑红在成为导游之前,曾经是一名美术老师。她对莫高窟的艺术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决定将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奉献给这个世界文化遗产。

常淑红在莫高窟工作已有多年,她的工作内容包括为游客讲解莫高窟的历史和艺术特点,引导他们参观洞窟,保护文物,以及与其他导游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合作。

然而,由于莫高窟的开放和旅游发展,游客数量不断增加,给文物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。常淑红深知莫高窟的珍贵性,她时刻关注着游客的行为,确保他们不会损坏洞窟内的壁画和雕塑。

常淑红还积极参与莫高窟的保护工作。她参与修复和保护洞窟内的文物,以确保它们能够保存下来,供后代欣赏和研究。她还帮助培训新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,传承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经验。

常淑红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。她被誉为“莫高窟守护者”,成为了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代表人物。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。

莫高窟第146窟故事?

莫高窟第146窟,壁画上描绘了一个《劳度叉斗圣变》的故事,是我国晚唐及五代时期较为流行的一个经变故事。这个经变故事是根据降魔变文衍生而来的,不是来自于印度的佛教经变故事,而是中国人根据佛经自己编造的一个故事,也叫“降魔变”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